米兰体育官方网站(MILAN SPORTS)赔率最高在线投注平台(访问: hash.cyou 领取999USDT)
滑动轴承的刮研和故障诊断 大型电动机几乎都使用滑动轴承,它承载能力高,运转稳定,适 用范围广,尤其适于高速、重载。电动机等旋转机械的轴瓦衬是巴氏 合金,我公司应用的是锡會合金,牌号ZChSbll-6,它摩擦系数小,抗 胶合性能良好,对油膜吸附性强,耐蚀性好。巴氏合金是浇铸在轴瓦 坯上,经车削成为完整的滑动轴承。我公司的滑动轴承都是对开式的, 轴瓦衬一般需要刮研,使瓦衬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,运转时能形成楔 形油膜,以降低轴承摩擦损耗。 2润滑原理 电动机这类的旋转机械的润滑方式是动压润滑,依靠轴与轴瓦 的相对滑动形成动压油膜,油膜托起轴,油膜厚度为0.01-0.1mmo形 成动压油膜的必要条件是: (1)两工作表面间必须有楔形间隙。 (2)两工作表面必须连续充满润滑油或其它粘性流体。 (3)两工作表面间必须有相对滑动速度,其运动方向必须保 证润滑油从大截面流入,小截面流出。 3滑动轴承的刮研 3.1刮研要点 关键词:滑动轴承刮研故障 3.1.1轴与轴瓦的接触点 轴要运动自如,动压油膜要连续稳定,静态下轴与轴瓦的接触范 围和接触点的密度是重要参数,均匀接触也是重要的刮研目的。其实 刮研就是纠正轴瓦的形状。首先轴瓦中心线与轴心线要平行,这一点 通过调整轴承座的位置来实现。下瓦内表面涂以着色剂一一红铅粉, 轴吊入,盘车,再吊起,依据接触情况调整轴承座。只有调整好以后 才能对轴瓦刮研,否则破坏了找正基准。 然后是刮研,先 开瓦口,就是刮出储油 腔和侧间隙,见图1o区 域1和2是储油腔,要刮 得圆滑,从轴瓦的合缝口 到弧顶依次渐小,区域1、 2和区域3圆滑过渡,保 证润滑油能够 顺畅地通过储油腔,在区 域3形成油膜。侧间隙是区域4、5、6、7,也是从轴瓦合缝口到区域3 圆滑过渡,此时所刮的侧间隙只是粗刮,不耍求具体间隙值,只要与 轴无接触点即可,精刮在下面介绍。 接下来就是在规定的范围内一一区域3进行刮研,即范围为:两侧 120。,中间70°〜90°,b=L/6。接触密度要达到至少2点/cm 2 o 刮研时, 刀纹要相交,先从一个方向刮,再从另一个方向刮,否则很难形成网 格状分布的均匀接触点。在接触点大致分布均匀后进行 精刮,大点的全部刮去,中等点刮去中间一小片,小点不刮,直至刮 到不低于2点/cm?(4)130〜©360轴承)的均匀接触。上瓦用同样的刮 研方法,只是它的中部是空刀,只有两边是合金,它的刮研范围是 90°〜120。o 3.1.2轴瓦间隙刮研 轴瓦间隙分两部分,顶间隙和侧间隙,顶间隙为轴颈的1・2%。、 1.6%。、1.9%。,它根据转了重量、润滑油流量和转速综合确定。顶 侧间隙在上、下瓦合缝面左右30°范围,它不小于顶间隙的 一半,一般为顶间隙的1/2〜2/3。侧间隙的大小直接用塞尺测量。 3.2端盖轴承的处理 图2 A-A,间隙值a 1 =c r (b 1 +b 2 )/2; B・B,间隙值a 2 =c 2 -(b 3 +b 4 )/2 和a?要尽量相近。 间隙的测定是压铅丝法,见 图2。用6根约20mm长的 铅丝放置在上、下瓦结合而 及轴颈与轴瓦之间,旋紧轴 承销钉,然后拆开用千分尺 测量铅丝的厚度,求得顶间 隙,计算公式如下: 端盖轴承不要求刮研,瓦间隙靠机械加工保证。所以端盖轴承对 机械加工要求较高,不仅要保证瓦间隙,还要保证形位公差,这 样轴与轴承才能配合良好。但经多次实践,不刮研的端盖轴承润 滑效果总不是很好,而且轴承温升也比座式轴承高。我总结了 一些处理方法,首先储油腔和侧间隙必须刮出。然后是考虑轴 与轴瓦的接触情况,针对不同转速的电机做不同的处理。转速 高于1500r/min的电机不做处理,转速低于1500r/min的电机采 用只刮不研的方法,在上、下瓦规定的接触范围内(同座式轴承) 沿两个不同方向交叉刮,编出花纹状,以利于润滑。经过以上 处理,平均温升降低5°C。4轴瓦的故障诊断 轴瓦多发的故障包括研蚀、点蚀、温升高、烧毁等,经多年的工 作积累,对轴瓦出现的故障现象作以分析,找出原因,提出解决措施。 4.1轴瓦瞬间烧毁 这一定是断油,只有断油才能在无任何征兆情况下,在瞬间烧毁 轴瓦,及时停机也避免不了,断油致使动压油膜无法形成。解决措施 是,对于强力润滑的设高位油箱,供油系统一旦出现故障,高位油箱 仍能提供充足的润滑油;对于自润滑,要检查油环转动是否自如,油 环表而和轴瓦的油环槽要平滑,决绝不允许有突出表面存在。另外, 油环浸入润滑油液面深度要合适,浅了带油量少,润滑不足,深了油 环转动不灵,仍然润滑不足。 浸入深度t=l/12DD——油环直径 4.2温升高,轴瓦大部分研蚀 如果上、下瓦均有研蚀,而且是发亮的,是因为顶间隙小造成的。 处理方法,重新刮研,保证接触密度,加大顶间隙直至合格。因顶间 隙小,重新修研后轴瓦处于正常状态,无不良后果。如果只有下瓦研 蚀,而且是全部研蚀,呈乌黑色,是因为瞬间断油造成。瞬间断油轴 瓦不至于烧毁,但下瓦重新刮研着点后,顶间隙要变大,一般要加大 0.05〜0.1mm。如果顶间隙超差可采取去除上、下瓦合缝面的方法降 低顶间隙。 4.3温升高,轴瓦局部研蚀 如果研蚀区域集中、规则,或集中一侧,或对称,是轴瓦受外力 压迫造成的。最常见的有:轴承座与上瓦间的定位销位置不当,定位 销压迫上瓦;轴承座与轴瓦接触面有突出点压迫轴瓦;轴承端盖或油 封位置不当,将轴顶偏,从而压迫轴瓦。轴瓦修补方法是刮掉研蚀面 重新研点,但顶间隙的增大量会比瞬间断油更大,后果更严重。 如果研蚀区域分散、无规则、且不突出,是由于轴瓦刮研不好造 成,需要修研,达到2点/cn?的接触密度,修复后无不良后果。如果 研蚀区域突出,是由于巴氏合金脱壳造成,合金中有杂质、浇注不当 均可导致脱壳。脱壳面积大于lcn?时,能通过敲击轴瓦衬判断出,敲 击声发空。小于lcn?的敲击声没有区别,研蚀点突出也不明显,不大 好判断。一个小区域反复刮,反复研,就是小面积脱壳。脱壳面积小 可通过挑开补焊处理,修复后无不良后果。脱壳面积大的只能报废。 4.4温升高,点蚀 合金面有点状灼伤是轴电流引起的。轴电流可在轴颈与轴瓦之 间形成小点弧,引起点状灼伤,使摩擦系数迅速增大,因而轴承温升 高。这时轴颈表面也有灼伤,轴与轴瓦都需要处理,影响较大。防护 措施的是切断轴电流,将座式轴承的轴承座或端盖轴承的轴瓦对地绝 缘,同时定位销、进出油法兰等也进行绝缘处理;在轴上设接地电刷, 使轴电流尽可能通过此电刷。 5 结论 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,总结了滑动轴承的刮研要点和一些常见 故障的诊断方法。将刮研要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了刮研质量和 工 作效率;用故障诊断方法处理一些现场问题判断准确、处理得当, 得 到了公司和用户的认可。